同学们好,我是amjs澳金沙门线路教授秦跃宇,很高兴有机会来跟大家谈谈中国古代经典诗歌的魅力。说到古代经典诗歌,我们都不陌生,从小到大,从家庭到学校,我们都背着各种经典诗词长大。但是,很多诗歌大家耳熟能详,真的就吃透了其中的韵味吗?
接下来,我就以初唐诗人刘希夷以及他的代表作品《代悲白头翁》为例,带大家感受一下中国古代经典诗歌的魅力。秦代吕不韦所编《吕氏春秋》有句话叫做:“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我们可以把古人的“镬”和“鼎”理解成今天的火锅,其意思就是说: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所调制的肉的味道。那么,我想,我们品味一下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差不多就相当于品尝大鼎火锅里的一块肉了吧。
这首诗歌的创作背景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一首诗引发的血案!刘希夷诗中最为人们熟知的千古名句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句话竟然最终成为了其人生命运的的自我写照。根据记载,刘希夷的舅舅宋之问特别喜爱这两句尚未公开发表的名言,一直想将版权据为己有而不得,终于恼羞成怒暗害了刘希夷的性命。此事虽不见于正史记载,但是确实呼应了《代悲白头翁》诗中表达的“花落人亡”悲怆情怀和悲剧结局,因而广为后人采信。
《代悲白头翁》可以看做是唐初版《悲惨世界》。这首诗的主题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所以提纲挈领振聋发聩,是因为其于这十四个字的无声处发出了洪钟大吕一般的追问:人死了以后有灵魂么?花开花谢,花谢花开,重新绽放依然鲜艳,人生的过程与之相比多么遗憾,多么无奈!作品中“伤春惜花”与“人生无常”的主旨,是在对哲学意义上探讨终极关怀问题的回答,这种情怀与情感古今中外都有文人不断地去阐发、抒写。
在我们现代影视作品中,也常能发现相似的主题。比如近来上映的冯小刚的电影《芳华》,其主题就是关于青春的执念:花落人亡,心态已老!在大量的例如《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之类电影上映之后,冯小刚也赶了一场青春电影的晚集,告诉自己和所有人:那些年真的已经飘逝不再回来了!
所以,借助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我帮助冯小刚的电影做了一张很有特色的宣传海报,上下联就是刘希夷的原话,横批“追忆似水芳华”。从文案宣传的角度而言,大家觉得是不是很有文艺范儿?我们的古典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确是常用常新啊!
其实,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任何名作与名句都存在有迹可寻的出处和前因后果。刘希夷《代悲白头翁》中借用青春少女感叹鲜花凋谢对比映衬的形象与思路,乃是化用前人如汉代乐府民歌宋子侯的《董娇娆》,例如其中“洛阳城东路,桃李生路旁。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秋时自零落,春月复芬芳。何时盛年去,欢爱永相忘。”
还有南朝梁武帝萧衍的民歌仿作《东飞伯劳歌》,例如其中“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两两对比,形象比附与遣词造句方面的相似程度不言而喻。
刘希夷的这首诗以及这句诗,成为千古经典名作,对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当时及后世,都有人摹仿,甚至剽窃。唐五代后蜀有个韦毅编选《才调集》,其中选录贾曾的一首作品《有所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爱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岁花开君不待,明年花开复谁在。故人不共洛阳东,今来空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完全是剽窃了刘希夷的主题和诗句,利用了原诗的意象和语言重新组装,甚至连宋之问以命相逼的最赞赏的两句也据为已有。
再有比較大影響的,化用刘希夷的构思和语词比较巧妙的恐怕就是清朝曹雪芹所作《红楼梦》中的《葬花吟》了。《葬花吟》中的那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电视剧中随着主题曲的流传更加广为人知,同样是悲春伤秋的意境,其构思暗含了刘希夷诗歌的主旨。
我們可以大膽推測,曹雪芹童年一定学过《代悲白头翁》吧。跨越唐代和清代的时空距离,两位作者以此主题遥相呼应,让我们感受到文气的自然流动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是多么美妙和谐。
如果你是对中国古典文学感兴趣的高中学子,希望大家能够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继续你的追寻之旅。在大学里,我们通过必修课程“中国古代文学”及一系列选修课程,在袁世硕先生主编的三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和郁贤皓主编六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古典世界中进一步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包括了部分大家已经知晓,以及很多尚未接触过的,作家及其诗、词、文、赋等经典文学作品。经过两个学年四个学期中国古代文学专门课程的学习,届时,同学们将会扎实掌握古代文学发展的脉络,深刻理解重要作家、作品以及相关文学背景与现象,在高水平专业教师的引领下不仅“知其然”,而且能够进一步“知其所以然”。
说到这里,我必须介绍一下我所在的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目前,教研室共有12位老师,其中获得博士学位者11人,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6人。应该说,这是一只充满活力、学养深厚的师资队伍,他们将会是你品味中国古代经典文学作品魅力旅程中的良师益友。
最后,这一切的一切,正如amjs澳金沙门线路教学楼门口景观石上所镌刻的四个大字“斯文在兹”,展现了我们共同追求的国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的内蕴。这里是斯文之地,我们在这里等你,欢迎大家报考amjs澳金沙门线路汉语言文学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