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家

校友风采

当前位置: amjs澳金沙门线路 -> 校友之家 -> 校友风采 -> 正文

归来春满园——母校行记(三则)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4-04-29

何宏强 东营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东营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一级调研员

中文系八四级校友

2024年4月,应邀回母校鲁东大学上党课,受聘客座教授,倍感各级领导和老师热情关爱。盘桓两日,气象新美,乳子湖畔,春水韶华,学子笑盈,山花烂漫。心有所感,粗疏以记。

重归鲁大

远离故乡时,

故乡就是母亲;

远离祖国时,

祖国就是母亲;

若进入太空,

地球就是母亲。

时空距离越远,

思念愈真愈深……

时隔38年,

当我重返校园,

置身山峦的臂膀,

安睡在梦的故乡,

我感受到了,

母亲怀抱的温暖,

感受到了,

慈故能勇的力量。

母校啊,

漂泊时,

你是我一生的思念,

归来时,

我有你赤子的荣光。

——题记

连堂党课

2024年4月18日,是应邀回母校鲁东大学上党课的日子。日前,校党委组织部进行了多次沟通,精心安排。我根据要求,精心备课。盼望着,盼望着。

4月17日午后,我与朋友驾车东行,春日晴好,景色宜人,胶东大地山恋起伏、一片生机盎然。从小到大、从年轻到年老,每当乘车走过这片土地,看着起伏的山岗、整洁的村庄、整饬一新的农田果园,心中都会产生莫名的兴奋与激动,有一种游子重归故乡的感觉,生发出叶对根的深情,不由自主联想起许多美好回忆……

不知不觉间,几个小时的车程过去了,下午六时,我们抵达烟台市区。从学校北区东门进入,沿山而建的校园,整个地形连绵起伏,各种建筑与山势融为一体,让这座占地3000多亩的校园显得空间开阔、别具一格,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挤堵狭窄已全然不见,整整38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天地焕然一新,母校变得雍容典雅、风姿绰约。

讲课安排在18日上午9:30,是第二堂党课,第一堂由校党委书记王庆同志讲授。对于这样的安排,我有些意外,既感到非常光荣,又略有些紧张,学校的“掌门人”与我这个“老校友”,先后在同一个台上讲课,我可要发挥最佳水准,不负母校信任。

等候在休息室,听着大厅里传来饱满宏亮的演讲声,我不禁对王庆书记心生敬意,结束报告后,他还要与来访的省直部门领导座谈,公务繁忙,不知是否有时间一见?谁料,王庆书记报告一结束,就马上赶来,与我见面交谈,热情质朴、谈吐爽快、风趣幽默,我们象老朋友一样相谈甚欢,并约定下次再见。平易近人的领导,礼贤下士,大家风范,他执意送我到报告大厅,并热情提意全体人员鼓掌欢迎,此刻,一股暖流涌遍我全身,还没登台,已先被感动。

报告会由学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长吴旺宗同志主持。吴部长在介绍我身份时,很温馨地加上了“中文八四级校友”一句,话音刚落,台下就报以掌声。有温度的鲁大,胸怀博大的母校人。(图1)

我的报告标题为:“学思想、高质量、促发展”,主旨在以习近平党建思想为指引,以高质量党建促进高质量发展。内容主要分三个部分:“十三个坚持”,“高质量党建七个关键环节”,做好党支部书记的“七个三”。这个课程是理论和实务的组合,是为这次授课量身定做的,事前经过了反复思考、修改和推演,虽然面对高素质高水平的全校处、科级干部,内心稍有紧张,但毕竟近几年已讲过约150场课,面对听众还算心态稳定、发挥正常。讲课进展顺利,老师们听得认真,秩序井然,不知不觉2个小时过去了。

如果说自己讲的党课引人入胜,绝对不敢自夸,但这些年边学边干,不断追求自身特色和风格,就是在坚持政治性前提前下,突出主体性、应用性和文化性。主体性,就是突出听众主体,针对行业、层级、知识层次、年龄结构等不同特点,运用不同风格,时刻关照主体,实现“听得懂”,保持“听得进”,追求“听得迷”,把评判标准交给听众。实用性,就是联系实际,着眼于理论运用,善用史料、时事、热点等,回应现实关切,重在解疑释惑;联系亲历,有原创、有观点、有感受,接好“地气”,尤其善于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将理论“日用而不觉”,上升为“历史自觉”,进而增强主动精神,实现理论运用。文化性,就是坚持“两个结合”,善于运用优秀文化元素,增强吸引力、文化味,做到有典故、有亮点、有金句,善于讲好故事、用好案例。文化不仅是润物无声空气和阳光,而且是夺人眼目的星星和花朵。(图2)

愉快的时间总是短暂,由于是连堂党课,时间有压缩,原本计划讲的三部分内容,有些内容未及展开,稍有遗憾,只有待以后有机会再“补课”了。

回母校讲党课,饮水思源、感恩奋进,本身就给我上了最好一课,令我终生难忘。

文学殿堂

4月18日上午讲完了党课,下午,母校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参观文学博物馆、校友之家,颁发聘书,与amjs澳金沙门线路师生座谈。紧凑而细致,和煦如春风。

第一站:鲁大文学博物馆。全国高校中唯一一座文学博物馆,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有九大展区,一部鲁大发展沿革史的浓缩版,系统介绍了200多位曾在鲁大工作、学习过的作家、诗人,其中不乏蜚声海内外的现当代名家,如何其芳、萧平、张炜……可谓群星荟萃。配之以琳琅满目的作品书目、生活用品等,加之解说员亲切娴熟的介绍,置身其中,如鱼儿畅游于海底森林,令人目不暇接又兴趣盎然,深感鲁大历史之厚重、文脉之深远、文学殿堂之圣洁高雅。习近平总书记说,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让我们铭记历史勇毅前行(图3)。

参观博物馆最可亲之处,是有我受教过的师长。和蔼可亲的山曼先生,告诫学生“要成熟而不世故、幽默而不油滑”,至今仍依稀耳畔。写作老师李慧志、刘传夫这对文坛伉俪,讲课风格鲜活风趣,场景依然在目。记得有一次作文课,我的习作被李老师当众批评,那篇作文命题是《我的父亲》,当时倔强内向的我,不喜欢言及家事,草草应付交卷。其实,老父亲是18岁参加革命的老战士,是有故事的人,我的确不该敷衍了事。现在想来:良药苦口,感恩严师。感恩,是人生的动力之源,也是幸福之源。树木感恩大地,才能根深叶茂;人懂得感恩,才能知足常乐。

第二站:校友之家。面积约300平方米的一处大厅。新近落成,盛装出场,设计新颖、内涵丰富:汇集了校友企业洽谈区、产品展示区、个人物品区、返校合影区、阅读空间区等。时间关系匆匆一览,但对校友工作却深有感受。

以东营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鲁大校友已达2000余人,遍布各条战线尤其教育领域。母校牵挂、学子感恩,母校召唤、学子云集。仅2010年10月校庆80周年之际,东营学子一举踊跃捐赠72万元(铁塑2套价值60万元、款项12万元),居全省各地市前列。2020年3月,疫情肆虐、口罩紧缺,东营26名校友主动认捐口罩1.3万只,价值约4万元,是第一批到达母校的校友捐赠物资。自2009年东营校友会成立以来,学子们自发接待母校师生来访计30余次,协助一批项目落地建成。滴水涌泉,饮水思源。东营学子是一群感恩奋进的人,像东营这座年轻的城市一样充满活力(图4)。

第三站:amjs澳金沙门线路。我曾就读的中文系旧址,是一座土黄色的二层小楼,楼前有一尊马克思、恩格斯汉白玉石雕像,成为老校区的标志性建筑,常有故地重游的老校友合影留念(图5)。

校园内最早的一条东西走向道路——师专路,沿山势而上,路两旁参天的白杨树依然挺拔茁壮、枝繁叶茂,承载着学子们的青春记忆,如列兵般守卫着群山环抱的母校。师专路的中段有一处花坛,内植一棵苍劲挺拔的雪松,树下石碑记:八四届捐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松作伴,日月可鉴,印证着鲁大人傲霜雪的风骨、沐春风的情怀。

amjs澳金沙门线路目前的办公场所,是当年的师院办公大楼,座落在老校区的正中央。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陈厚同志,专乘赶来为我颁发了客座教授聘书,红底烫金大字,校长亲笔签名,饱含荣誉更有责任,双手接过的那一刻,感觉与母校从此融为一体,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图6)

师生座谈会开得轻松而热烈。书记、院长、副书记三位院领导,组织员、辅导员、就业及在校学生代表,人数不多、覆盖面全。大家开门见山、逐一发言,对答提问、切磋交流,围绕践行“厚德、博学、日新、笃行”校训,集中探讨了创建党建品牌、加强励志引导、发挥优势择业、注重学以致用等问题。最后,于建永书记作了简短而精彩的总结。

相聚总是短暂,时光永远匆匆。一张珍贵的合影,为这次母校行划上了句号。(图7)美丽的鲁东大学,我一生的精神港湾,你的未来必定更美好!

象牙板子

清晨,漫步在鲜花盛开的鲁东大学校园,我脑海中突然冒出一念:命运就像一位睿智长者,在40年前,对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懵懂少年,突然间劈头盖脸地打了一顿板子,打得他口鼻流血、皮开肉绽又不知缘由,只好落荒而逃;而40年后的春天,当他年近花甲满怀感恩重返校园时,却冥冥中听到那位长者,用悠远深沉的声音发问:还记得40年前那顿板子吗?瞬间,我脊背发凉,两臂间起了一层鸡皮疙瘩……。板子,铭心刻骨的那一顿板子,让我一生不敢懈怠的那顿板子。如果说事业小有所成,岂不是板子造就?如果说命运有约、生命有兆,这板子岂不来得越早越好!

18日上午的讲课非常顺利。下午的时光温馨而轻松。参观文学馆,在张炜的这幅照片前(图8),我脑海中再次冒出了“板子”这个概念。

陪同参观的同志讲,张炜幼年吃过不少苦,这反而造就了他自强不息、默默与命运抗争的性格。读了他自我评价的这段话,处处透露出“抗争”的意味,仿佛有了印证。金一南先生曾有“苦难铸就辉煌”的观点,也就是说:一个人吃的苦越多,生命在重压下的抗争力就越强,就越有可能取得成就。我以为,苦难是成就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经受挫折的人多了去了,只有少数“愈挫愈勇”者,才能或许杀出重围。板子,打在强者身上是催化剂,使强者愈强;打在弱者身上,则多是“催命剂”。板子是试金石。

想不挨板子又获取成功,行不通。如果说,板子是困难与挫折的代名词,那么挺得过板子的是好汉,敢于挑战板子的才算英雄。

几年来,我讲了一些党课,常常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讲”?为了上级认可吗?为了名利地位吗?为了自我证明吗?如果最初有那么点意思,那么几年下来,答案已决非如此。对于一个行将退休之人,精力日下、体能断崖、霜花日暮,似是该准备谢幕收场、解甲归田、放马南山了。但内心深处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做点什么?一介书生、半世文涯,也就这点,还能拿出来练练。20多年的政研工作、10年的党建工作经历,加上师范出身,仿佛老天再次为我选定了行当。这次坚决不“跳槽”,直至干到老和死。把这个事,当个大板子主动“挨下来”,试试自己有几斤几两。

啰嗦至此,也许有人问:你在学校挨的板子,是什么具体事儿?告诉你:哪有具体事儿啊,只是一串成长的烦恼、青春的记忆罢了。记得我在毕业纪念册扉页上,引用了尼采的诗句:“有一天有许多话要说出的人,常默然把许多话藏在内心。”同时,我也很赞赏一句话:“除了生死,一切都是擦伤”。

也许,再过40年后,我们如有健在者,偶翻此篇会惊叹:早知如此,何不让板子来的更猛烈一些!

校园象牙塔里的板子,好有感觉!